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如何以海派喜剧的独特视角,讲述上海这座英雄城市在烽火岁月中的坚韧与智慧?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(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)以上海喜剧《虎口夺金》作为回答。
8月30日、31日,《虎口夺金》将在上海大宁剧院亮相。传承中心党支部书记、该剧出品人潘前卫说:“这不仅是一部喜剧,更是一部汇聚全团艺术之力、凝聚海派艺术匠心、致敬抗战精神的诚意之作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部作品,让笑声传递勇气,用艺术铭记历史。”
“小老大”站上滑稽戏舞台
《虎口夺金》创作灵感源于红色经典电影《51号兵站》。这部1961年问世的杰作,曾以“小老大”智闯上海滩的故事感动一代人。人滑推出的这部上海喜剧在保留原剧核心精神的基础上,进行了突破性重构:聚焦小人物的悲欢离合,展现抗战时期上海民众与地下党人智夺黄金、支援抗日的传奇故事。
作品由国家级非遗“滑稽戏”“独脚戏”项目传承人王汝刚担任艺术顾问,作家梁定东与青年编剧刘晨历时数月反复打磨剧本,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万黎明执导。团队通过严谨的推敲,逐帧考据史料,对历史事件细节、人物语言风格进行充分考究,确保在保留经典精神内核的同时,力求让每句台词都流淌着时代的真实温度。
“不论是作为非遗传承人,还是一名普通老上海,对于这部用海派喜剧来表现抗战题材的作品,我都充满期待。”王汝刚记得早在20年前,人滑就曾上演滑稽戏《阿福嫂到上海》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。2015年,他更有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大阅兵观礼,他说:“当时我身边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界人士。大阅兵看得我们每个人心潮澎湃、热泪盈眶,真切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。”
跨界融合中寻求“迭代升级”
《虎口夺金》的最大创新在于首次探索了“上海喜剧”这一“滑稽+”概念。所谓上海喜剧,就是以滑稽戏为根基,融合魔术杂技、音乐剧、默剧、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,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当代审美的喜剧新形态。潘前卫说,其核心在于“跨界”与“重构”——既保留滑稽戏说、学、做、唱的核心技艺,又大胆引入多元形式,形成“1+N”的复合表达体系,在保留本土文化海派基因的前提下,吸引和拓宽更多的观众群体。
人滑对上海喜剧的探索并非一朝一夕,早在20世纪90年代,当时的上海市白玉兰戏剧奖评委会主任、越剧宗师袁雪芬就曾语重心长地对王汝刚说:“滑稽要紧跟时代脚步,就要上升发展为上海喜剧。”当时的他尚不能完全领会这句话的深意,而随着海派滑稽不断传承发展,当初袁雪芬这句话的含金量正不断上升。
潘前卫说:“上海喜剧《虎口夺金》的推出是一次对海派独脚戏、滑稽戏的多元探索,并非对传统滑稽的颠覆,而是以开放姿态为非遗注入时代生命力,让滑稽艺术在跨界融合中完成从‘地方曲种’到‘海派符号’的迭代升级。”王汝刚说:“不敢说尝试一定会成功,但滑稽戏不会停下探索的步伐。”
要塑造的英雄就在身边
《虎口夺金》由陈靓领衔主演,潘前卫、张国庆、舒悦、曹雄、陈宇新、许伟忠、单斌、徐英、郭力、张洁等倾情加盟。主打“滑稽+”概念的上海喜剧,对演员而言也是一大挑战。陈靓除了夯实独脚戏、滑稽戏基本功,在舞台上还要载歌载舞甚至变魔术。说起“魔术特训”,倒也无须舍近求远,他说:“很多人不知道,我们张国庆老师就出自魔术世家,他的外公是魔术大师张慧冲,很多变戏法的诀窍都是他教给我的。”
《51号兵站》中梁波罗饰演的“小老大”让人印象深刻,而陈靓要演党的隐蔽战线工作者,模仿对象就在身边:“我的爷爷解放前在原南市区邑庙分局做警察,但他的真实身份是我党隐蔽战线的工作者,一直在为组织传递情报。”小时候,他曾很认真地问爷爷,时时面临被识破的危险怕不怕?爷爷告诉他——最危险那次,所有人被叫到广场一一做甄别,面对敌人凶狠的目光,他内心无限循环着那首江苏民歌《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》,就无所畏惧了。
《虎口夺金》的创排演出得到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,并积极探索“商旅文体展”跨界联动新路径。剧中舞美灯光精准复刻时代光影,服化道严格参照史料复原,场景植入了大世界的霓虹招牌、百乐门的玻璃舞池、吴淞口的码头栈桥等具有海派文化标识、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场景,让观众在笑与泪中重温这一红色故事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